帕拉王朝统治时期是印度东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个时期形成了孟加拉语和孟加拉语民族。帕拉诸王尊崇佛教密宗,大力弘扬佛教文化,使印度佛教得以在孟加拉地区偏安五百余年。著名佛教学府那烂陀寺和超戒寺等一直受到国家的保护和赞助。与佛教文化有关的雕刻、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也得到鼓励和重视。迪曼和维塔帕拉等人成为雕刻、绘画和青铜铸造的一代宗师。然而帕拉王朝的艺术品传世极少,只在中国西藏历史学家的著作中有所记述。在帕拉王朝统治时期,中印佛教文化交往也得到一定发展。孟加拉高僧阿底峡于1038年应邀赴西藏传播佛教文化,为西藏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8~12世纪是帕拉佛像艺术的创作时期,一般称为“帕拉艺术”或“波罗艺术”。铜造像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流行的,应是受到了当时经济发达的南印度铸造技术的影响。由于帕拉王朝是在古笈多王朝的国土上建立的,所以帕拉造像主要以笈多造像的样式和技法为主。除了按照密教教义和仪轨的规定外,也会融入由印度各地来此取经学道的教徒带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从严格意义上讲,帕拉风格造像应是多元文化和艺术融合的形式,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早期造像题材以佛和菩萨为主,密教题材造像尚未形成主流,特征不是十分突出。中期造像经过公元8~9世纪两百余年的发展之后,已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造像面相庄严,身体健壮,颇有早期笈多造像的典雅之风。密教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多造像在形式上已被密化,不仅造型复杂,而且体态优美,在装饰上也已逐渐变得较为繁缛华丽。 此观音像脸型圆而饱满,头束高髻,上有化佛标志阿弥陀佛,弯眉大眼,上眼睑微微下垂,俯视的眼神表达出遍观众生与慈悲沉静的神态,脸颊圆润,嘴角上弯。脸部线条柔而不弱,细而劲利,塑造出精致美好的五官。菩萨上身赤裸,胸前嵌银垂挂颈饰和璎珞。下身着裙,裤裙上嵌银和红铜小圆点。左腿盘起,右腿屈膝立于台座,呈放松的轮王坐姿,优雅的动态中体现出微妙的平衡。右手搭于右膝,左手呈按压台座的姿势,指尖微微翘起,优美灵动。观音坐于狮背上承托的台座,下方的狮子四肢呈蹲伏姿态,直视正前方,威猛有力又憨态可掬。狮子的四足踏仰覆莲台座,上沿饰以细密的连珠纹,莲瓣扁圆,上下一一向对。材质为合金铜质地,铜质细腻,铜色明亮。身材秀美,肩膀宽阔有力。帕拉造像以俊秀柔美着称,此件观音菩萨形态古典,样式简洁,菩萨之活力及优雅彰显,表现力突出,为早期合金铜造像艺术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