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张雅静 藏传佛教美术史学者 上师像,是藏传佛教造像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上师,从藏文Bla ma一词意译而来,Bla ma一词还有最上、殊胜、师长、恩人之意,而我们通常熟知的“喇嘛”即是他的音译。汉传佛教中有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藏传佛教认为,上师将佛法的真谛言传身教于弟子,是修行者证悟的引导者,其身份地位与佛等同,因此藏传佛教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重视对上师的皈依,故有四皈依之说。藏传佛教也被称为喇嘛教,可见喇嘛,即上师,在藏传佛教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作为佛教徒和修行者供奉和皈依的对象,西藏历史上制作了大量的上师像。根据造像题记可知,这尊铜鎏金上师像为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创始人——杜松钦巴(Dus gsum mkhyen pa,1110-1193)。杜松(Dus gsum)的意思是“三时、三世”,钦巴(mkhyen pa)的意思是“知晓、知道的人”,杜松钦巴的后辈认为他能知晓过去、现在、未来之事,因此得此称号。 杜松钦巴出生于康区,他的父母均为虔诚的密教行者,杜松钦巴自幼受父母影响修习佛法,10岁便出了家,法名为确吉扎巴(Chos kyi grags pa)。他出家后建立了一座小寺院,并师从阿底峡的弟子学习阿底峡所传密法。19岁之时杜松钦巴来到前藏,师从夏尔瓦巴(Shar ba pa)、巴曹译师(sPa tshab lo tsa ba)、梅译师(Mal 'dul 'dzin)等人学习中观、时轮等显密法门。1139年,杜松钦巴30岁之时,前去拜谒噶玛噶举创始人之一的塔波拉杰(Dwags po lha rje),塔波拉杰为其讲授噶当派的菩提道次第以及噶举派法门。在获得一定的修证之后,塔波拉杰派其前往桑日继续静修,约半年之后又回到塔波拉杰身边,共住三年。他还曾到洛绕地方随热琼(Ras chung rDo rje grags pa)学习“那若六法”,学过萨迦派的道果教授,以及宁玛派的大圆满等法门,但他自认最得力之处,仍在噶举派的“拙火”与“大印”。总之,杜松钦巴在前藏、后藏学习达30年之久,师从各位高僧与修行者研习显密教法。1147年,在杜松钦巴38岁之时,他在康区类乌齐建立了噶玛丹萨寺(Karma gdan sa),收徒传法,噶玛派之名即来自于此寺。1187年,杜松钦巴在拉萨西北的堆龙地方建立楚布寺(mTshur phur),此寺后来成为噶玛噶举派的主寺。在噶玛噶举派建立了活佛转世制度之后,杜松钦巴被尊为第一世噶玛巴。 现存一世噶玛巴的造像数量并不多,这尊造像鎏金厚重,品相完好,铜质莹润,在现存上师像中无疑属于难得的精品之作。此像具有鲜明的面部特征,人物的额头较窄,帽子下面露出的寸发用短线凿刻而成,曾被染成黑色,颜料大部分剥落。人物的眼睛呈枣核形,眼角微微上挑,眼睛不大但极富神采,炯炯有神注视前方。整个面部以颧骨部分最宽最高,鼻子与嘴较为突出,从侧面看尤为明显。嘴唇厚而大,残留红色颜料,衬托出人物的威严。杜松钦巴大耳廓,厚耳垂,脸颊瘦削,下颌方而长,具有奇异的骨相,头戴象征着噶玛噶举黑帽一系的帽子。由于这件作品为铜鎏金,既无彩色也不像绘画方便绘制出华丽的装饰,但能够清晰看到法帽的样式,为平顶折檐构造,正中有菱形装饰,为典型的噶玛噶举派黑帽式样。传说杜松钦巴的黑帽由空行母的发辫编成,能聚集一切诸佛之事业。 杜松钦巴这种奇异的外貌特征在现存造像和绘画中能够得到印证,例如现存鲁宾博物馆的一幅唐卡中,绘制了塔波拉杰和杜松钦巴相向而坐的画面(参考图1)。杜松钦巴位于画面右侧,灰白的头发、枯瘦的面部显示这幅绘画中的杜松钦巴为老年形象。他头戴黑帽、身着袈裟的姿态和其他噶玛巴相似,但夸张的面部特征,尤其是突出的颧骨和口鼻,令人印象深刻。 同样是藏于鲁宾博物馆的另一套历代噶玛巴唐卡中,可见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的画像(参考图2),这幅画作中的杜松钦巴同样略显老态,黑帽下露出灰白色的头发,额头上的皱纹深而长,面颊上法令纹明显,眼神宁静慈祥。向前突出的下颌,依然是人物面部最为明显的特征。可见杜松钦巴的相貌,确实有着特殊之处,并在不同时期和材质的作品中得到了类似的表现。 再回到这尊造像,杜松钦巴身着厚重的服饰,身躯笔直端坐于莲台,内有交领袒臂的僧服,其上錾刻云纹,尤其从身后清晰可见,线条流畅自如,可见工匠手法之娴熟。外着宽大的袍服,衣领、袖口等处錾刻花朵图案,轻松随意之中塑造出疏密有致的装饰纹样。人物盘腿端坐于莲花座上,厚重的衣物包覆其外,形成有规律的宽大褶皱,下摆边缘在莲座上铺开,状若莲叶。衣物上錾刻的团花图案清晰明了,随衣褶的折叠分布,富有强烈的装饰感。杜松钦巴左手置于腹前双腿上,右手手心向外置于右膝处,食指与拇指捏持药丸状物。柔软富有动感的手指、饱满的手臂,宽阔的肩膀,厚实的身躯,增加了造像的生动与庄重之感,也传递出人物恬淡平和的心境与氛围。 造像台座为仰覆莲样式,饱满的莲花瓣从台座中央向两侧略呈放射状铺设,直至台座的侧后方。双层莲瓣的边缘起立体棱线,花瓣尖端微微卷起,莲瓣空隙处可见下层花叶尖角。台座下缘有一圈细密的连珠纹,与台座卷沿相呼应,华丽而精致。台座背后无莲瓣,在覆莲部分,工整地镌刻着如下藏文题记: shes rab shin tu rnam par grol ba la 'dang ba'i rin po chos rje'i dus gsum mkhyen pa// 意即:顶礼获得智慧与解脱之大宝法王杜松钦巴! 造像封底保存完好,由于封底部分没有鎏金,造像原有的黄铜色清晰可见,底板正中有线刻十字交杵,可见厚重的铜胎和密实的封边。 与其他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这尊铜鎏金像体现了精湛的写实技艺,工匠着力刻画出杜松钦巴的肖像特征,同时展现了一位高僧的庄严法相,加上疏密有致的錾刻,打磨光滑的表面和厚重明亮的鎏金,使得造像展示出精致而华丽的风格,密实的封底,手法娴熟高超,保存完好,堪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西藏上师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