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西部的古格王朝,是后弘期较早复兴佛教之地。古格王朝是由吐蕃王室后裔在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包括如今属于印度的拉达克、斯比蒂以及西藏的古格地区。古格王朝的柯日王子竭力提倡佛教,自己在一尊佛像前出家,改名益西沃,他选派仁钦桑波等二十一人到克什米尔留学,还请来了不少印度僧人前来弘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阿底峡。 仁钦桑波被派到克什米尔之后,成为一名卓越的译师,他培养了一支翻译佛经的队伍,还将几十名克什米尔工匠带回古格。除了翻译经典,传播佛教,仁钦桑布在阿里地区修建了托林寺等寺院,至今的阿里和拉达克地区,人们还认为当地重要的寺院是仁钦桑布修建的,可见其影响之大。从现存藏西的佛教雕塑遗存来看,这片地区在11-12世纪,主要受到克什米尔艺术的影响。这一时期,许多克什米尔工匠在西藏从事创作,也有一些克什米尔的佛像被带入藏西供奉,这件般若佛母像为西藏仿克什米尔风格。 般若佛母有多种形态,以两臂和四臂像最为常见。四臂般若佛母像中,多为一手持般若经,一手持金刚杵的形象。般若即“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指认识一切事物根本的终极智慧,《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佛教中最为重要的修行目标。般若的梵文Prajñā为阴性名词,因此般若的神格化也是一位女神的形象。 此尊般若佛母一面四臂站立,呈现出静谧清明的静寂容颜,散发婉约女性躯体特质。四臂中,中央两手分别结禅定印和安慰印,其他两手向上持握经书与金刚杵。菩萨的身体重心均匀分布于两腿,饱满的四肢有克什米尔造像特征,姿态稚拙天真。佛母的宝冠与缯带是典型的克什米尔样式,项链与臂钏样式也常见于克什米尔造像之中。眼睛细长,俯视状,不似克什米尔造像枣核形的眼睛大且轮廓清晰,加上上弯的嘴角,塑造出温和秀美的面部神态。这尊像虽有克什米尔特点,但面部和身体的直线特征已经开始出现西藏本土化倾向。此尊造像修长的四肢以及宽肩细腰的躯体,配合微妙起伏的小腹,塑造出具有立体感的身躯。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极为精准,许多的元素反映出藏西独特的卓越风格,艺术水平极高,值得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