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莲花手菩萨立像 收藏


拍卖号:3071

尺寸 :H46cm

估价 :RMB:1850000-3550000

成交价:RMB:

来源 :

拍卖描述

撰文:密教美术研究学者 张雅静博士 观音菩萨,梵文名为Avalokiteśvara,又称作观世音、光世音、观自在等。早在形成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法华经》当中,就记述了观音的种种功德,其寻声救苦,随类应化,救度有情之慈悲,从此逐渐深入人心。观音菩萨是佛教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形象之一,作为慈悲的化身,观音像凝聚着人们离苦得乐的根本诉求,以及寻求解脱的美好愿景。观音一方面象征着强大的救济力量与无限的悲悯,同时作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也承载着救度受苦众生通往彼岸之希望。在佛经当中,观音早已具备佛的果位,只是为了普渡众生才留在世间,因此观音菩萨在民间有时也被称为观音佛。 这尊观音像姿态优美、制作精良的,造像的表面通体鎏金,金色剥蚀的地方可见红铜质地,是一件典型的尼泊尔造像。尼泊尔人制作铜像的历史悠久,他们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冶炼技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尼泊尔出产“赤铜”。最晚从7世纪开始,尼泊尔就是重要的铸造中心。从理查维王朝开始,尼泊尔的艺术家开始从印度笈多和后笈多的艺术风格中汲取灵感,虽然人物的衣着与姿态相似,但尼泊尔造像具有圆润的外形和简约的装饰,面容也不似五官浓重夸张的印度造像,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温婉柔和的尼泊尔特点。9-13世纪的尼泊尔过渡期,时间上与印度的帕拉王朝有部分重合,与同时期印度帕拉造像的华丽装饰与强烈动感相比,尼泊尔造像的装饰繁简对比更加鲜明,人物姿态更加柔和,充溢着节奏与韵律感。这种11-12世纪的典型尼泊尔风格,昭示着尼泊尔造像由理查维时代的温婉简约向马拉王朝繁复华丽的过渡。到了13世纪,随着印度佛教的衰亡,许多印度佛教徒逃亡到尼泊尔,给尼泊尔的佛教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失去了与印度佛教的交流,尼泊尔在佛教发展上变得孤立,随之也形成了独有的尼泊尔特色。与理查维时期佛教造像少有鎏金的状况相反,到了1200年前后至1482年的早期马拉王朝(Malla),鎏金造像增多。此外,宝石镶嵌少见于尼泊尔的早期造像,然而在此时却大放异彩,成为金铜造像重要的装饰手法。 这尊造像正是早期马拉王朝的一件佳作,观音菩萨脸颊饱满圆润,额头宽大,棱角分明,搭配丰盈凸显的五官,塑造出雍容明媚的气质。观音菩萨双眉修长高挑,豆荚状的眼睛大而长,上眼睑呈平滑的波浪线,大而深邃的眼睛柔和安详,俯视下方。鼻梁高而直,鼻翼小巧端正,饱满的口唇上残留红色颜料,微微上扬的嘴角衬托了观音恬静温婉的神态。前额上以阴线刻出水滴状的白毫,额头上可见一圈小巧的卷发,残留蓝色染料,头上绾起高高的发髻,顶端装饰着宝珠形饰物。观音头上佩戴三叶形的宝冠,正中的花叶上,金翅鸟口吐璎珞,中间的璎珞垂下一颗宝珠,恰好位于宝冠下沿中央,两侧的璎珞分别上卷呈C形,构成一片宽大的花叶。金翅鸟头顶端坐着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禅定印,头部缺失。宝冠两侧在耳朵上方束花结,缯带垂下而又上扬,好似微风吹起,为静止的人物增加了几分动感。观音的颈饰由双重细璎珞组成,内层正中嵌有一大两小三颗宝石,外层璎珞上缀有小花蕾,上嵌各色宝石,色石镶嵌与金色交相辉映,光彩熠熠,瑰丽华美。这种嵌色石的双重璎珞项圈,流行于13至14世纪的尼泊尔造像。观音从左肩至右腿斜披梵绳,梵绳在印度是修行者的标志,菩萨作为正在修行的众生,也常佩戴此物。观音下着短的多提,织物窄紧,包覆双腿。腰间束带,在正中花扣之下垂下一条长长的丝带,重叠的织物在下端形成水波状的褶皱,填补了小腿之间的空隙。髋部斜系一条织物,在人物左侧打结,垂下的部分随人物动势向上微微摆动,这些织物上均錾刻了繁复的花纹,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天衣绮丽,衣袂飘飘的形象。 观音面向前方,身体重心位于右腿,使身体呈现自然的S形立姿。左手轻扶左腿花结,圆形的莲花绽放于左肩。右臂自然伸展,手心向前施与愿印,承托身体重心的右脚脚掌微微翘起,给静止的人物注入了蓄势待发的力量。胸腹肌肉凸起,微妙起伏的轮廓表现了健壮的躯体,加上宽阔的肩膀和粗壮的四肢,刻画了集摇曳多姿与健硕强壮于一体的观音形象。 这种姿态的菩萨像最早见于印度造像,是帕拉早期造像中常见一种菩萨立像,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腿稍弯,使得人物腰部出现一个明显的S形转折。在11-12世纪的帕拉造像当中,这种动态被表现的更为夸张,人物身体虽然保持着S形转折,而双腿则常常绷直站立,肌肉显得坚硬紧实,充满着紧张感与力量感。然而同样类型的造像,在同时期的尼泊尔完全表现出另一种风格,人物肢体放松舒展,柔和自然。这种类型的菩萨像在尼泊尔常见于过渡期晚期到马拉王朝,著名的尼泊尔帕坦金庙中,现仍存一尊10世纪前后的菩萨像(图1),高110厘米,宝冠和颈饰简洁朴素,表现出早期特征,但人物的姿态与衣着处理手法与这件观音像极其类似,同样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置于左腿侧,人物重心位于右腿,呈S形的体态和动势,两腿间垂下的织物与斜披于髋部的带子与这件观音像也都如出一辙。作者并不着意塑造人物肌肉,具有温婉柔和的风格,尚有后笈多造像的影子,是此类菩萨像当中体量较大且时代较早的作品。 世界一些著名博物馆,如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洛杉矶郡立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瑞士瑞特伯格博物馆中也能够见到类似作品。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有一件约13世纪的观音立像,与这件观音像在时代和风格近似(图2),只是克利夫兰的观音像身材更粗壮,鎏金剥蚀殆尽,显示出造像的红铜本色。观音佩戴三叶冠,耳旁飘举缯带,腰带正中装饰十字形的花朵,两腿间垂下飘带,髋部斜披宽宽的织物,甚至二者的手势、立姿,连同微微翘起的右脚都十分雷同。观音像背后没有刻画任何织物图案,可见下装从臀部正中绕过,以及腰带、髋部束带与梵绳,无论正面还是背面,这两尊观音从姿态、样式到艺术处理手法都十分相似。 印度的佛教在13世纪戛然而止,而尼泊尔的佛教与佛教艺术则一直发展至今,在历史上对西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喜马拉雅艺术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尊尼泊尔观音像,在形式上虽然来自印度,却在尼泊尔发展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具有代表性的尼泊尔观音类型之一。此类作品也多次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当中。例如2018年6月巴黎佳士得亚洲艺术专场,2020年11月香港佳士得瓷器工艺品专场中都有时代与风格均相似的尼泊尔观音像以高价成交,但体量都在20厘米左右,远不及此件观音像给观者带来的艺术冲击力。 综上所述,这件观音像是一件典型的尼泊尔早期马拉王朝的杰作,造型饱满,装饰华丽,鎏金厚重,且体量较大,人物的动感与平衡恰到好处。端庄优雅的人物形象与温婉悲悯的面容,传达出观音像的庄严神圣,华丽的镶嵌与细腻的錾刻工艺,展现出尼泊尔造像高超的技艺。精湛的工艺与慈悲庄严的形象相结合,是一件适合供奉与收藏的佛教艺术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