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什琍玛,是扎什伦布寺琍玛的简称,指以日喀则地区扎什伦布寺为核心而铸造的佛像系列,以寺院名称命名的最具代表性的琍玛佛像之一。其以像式丰富、工艺精细的显著特征独树一帜。扎什琍玛像,显示了较高的工艺水准,同时为当时造像种类的创新提供了样板,成为西藏佛像艺术向内地传播的重要载体。 十五至十六世纪,是扎什琍玛风格形成的初期,也是造像艺术最高的一个时期。 此尊不空成就佛像可分为主像和台座两个部分,整体造型可谓构思精妙,独出机杼。主尊头饰螺发,具高肉髻,顶置牟尼宝。面庞长圆,额头宽平素洁,眉毛微微蹙起,眉梢上挑,眉间饰有宝石镶嵌的白毫。眼窝深陷,双目微阖,鼻梁高挺,鼻翼内敛,双唇丰润,嘴角上扬,肃穆之中带有一丝慈悲微笑。上身躯体挺拔匀称,四肢修长劲健。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袈裟轻薄贴体,肌体的起伏透衣而出,充满着青春活力。袈裟为典型的萨尔纳特样式,仅于领口和袖口装饰两条连珠式边线,袈裟一角反搭于左肩之上,状似燕尾,其下缀以镶嵌宝石的花叶饰物。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上举结施无畏印,象征着佛陀救度有情和成就佛法的无上功德。双腿结跏趺端坐于单层仰莲莲座,莲瓣狭长饱满,连珠细密圆润。莲座之下为半月形多角形台座,台座前方与传统迭涩折角式座类似,棱角分明,后面则以做成光素的半圆形,下方有三足支撑。整像主尊镀金亮丽,刻画生动,台座铜色莹润,形制独特,上下巧妙搭配,传递出神奇的视觉美感。 此像以尼泊尔艺术为蓝本,融入西藏本土艺术元素,开创了15世纪西藏佛像艺术的新典范,让我们对15世纪西藏本土造像的艺术特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主尊高耸圆浑的肉髻、宽平素朴的额头有着尼泊尔艺术的传统特点;向上翘起的眉梢、眼角和高挺的鼻梁展现了南亚人的形貌特征;劲健光滑的躯体和修长灵动的四肢,又体现了纽瓦尔雕塑大师表现造像肌体的独到之处;而尤其值得注意是人物所穿的萨尔纳特样式的袈裟,隐于肌体曲线的变化起伏之中,彰显出肌体蕴藏的巨大力量,堪称南亚次大陆佛教艺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除了这些异域特点的艺术表现之外,我们还应看到此像对藏民族审美的充分诠释。其面部轮廓变为长圆,下颌饱满丰润,与早期尼藏艺术宽额尖颌、方圆丰臃的脸型有着明显的区别。五官排布改变了尼泊尔造像紧凑、位置偏下的传统样式,变得更为疏朗、端庄,与现实中藏族人的实际样貌有着极为相似之处。造像躯体也不再追求早期尼藏艺术所热衷的粗大壮硕之美,转而以挺拔匀称,更为贴近现实的身姿美感来展现佛教本尊的慈悲情怀。 “扎什琍玛”造像代表了西藏扎什伦布寺及其周边地区所造金铜佛像的艺术风格,在晚期西藏金铜造像艺术中知名度极高。此尊西藏15世纪的不空成就佛像造型别致,形象生动写实,刻画细致入微,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像造型风格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尊明代“扎什琍玛”释迦牟尼佛像几乎一致,展现了15世纪西藏本土造像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视觉美感,对我们研究和了解西藏“扎什琍玛”早期造像风格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另外此像品相一流,封藏完好,珍贵稀有,又具有重要收藏价值。 参考:明代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