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面观音在汉藏佛教中皆有流传,但以藏传佛教中的流传最为突出。其流传历史十分绵长,基本与藏传佛教的历史相始终。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吐蕃王朝时,藏王松赞干布曾请尼泊尔工匠依照他自己的身量塑造了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后来松赞干布一直将其这尊观音像当作自己的本尊敬奉。大昭寺建成后,在马头金刚殿也塑造了一尊十一面观音像。此后,十一面观音的信仰传遍藏区,影响至今不衰。历史上,十一面观音在藏传佛教中出现了不同的艺术造型,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等,分别为不同的教派和修法体系传承和信奉。密宗造像惯以象征手法表现佛理,这尊观音像即为重要代表,其头面、手印、持物、装饰等全身多处特征皆具佛教象征意义。如它的十一面,一种说法认为,下面十面象征大乘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称为“十地”,最上佛面象征妙觉佛果;另一种说法认为,前三面为慈相,是见到行善众生时生出的慈善乐相,左三面为嗔相,是见到行恶众生时生出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见到净业众生时生出的赞叹相;其上一面为暴笑面,是见到善恶杂秽众生,为使其改恶向善所现出的怪笑相,顶上佛面是为修大乘众生所现出的说法相。 这是一尊非常罕见的十一面四臂观音像坐像,十一面分五层排列,层层堆迭,形同宝塔。身体健硕、肌肉饱满、体态健美,部微挺,展现出丰腴圆实的雕塑美,躯体肌肉线条自然起伏,带来一种流畅的气韵。四肢手臂依次探出各持法器或者手印,坐于台座之上。台座表面雕刻单层覆莲瓣,大气舒展。身后有葫芦形背光,边沿刻有火焰纹。造像特征上显露出明显的克什米尔风格,造型粗犷大气,手法古拙自然,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