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什伦布寺,坐落于今天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始建于1447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系统中班禅转世系统的主寺,也是整个藏传佛教流布地区中最为重要的寺院之一。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宗教地位,扎什伦布寺同时又是藏传佛教艺术重镇。 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始建扎什伦布寺时,即聘请著名画师勉拉顿珠为寺院绘制壁画、塑造雕像;四世班禅时期,又延请曲英嘉措进入寺院进行艺术创作,使扎什伦布寺成为藏传佛教绘画最为重要的勉唐派及新勉唐派发源地。同样自四世班禅时期开始,扎什伦布寺中逐渐形成造像生产的手工艺作坊。到五世班禅时期正式定名为“扎什吉彩作坊”。这里是扎什伦布寺的艺术创作中心,该作坊制作的铜鎏金造像就是著名的“扎什琍玛”。 阿企佛母全名阿企秋吉卓玛(Achi Chokyi Drolma),她是藏传佛教直贡噶举派创始人吉天颂恭(Jigten Sumgon 1143-1217)的祖母,曾发誓要护卫由直贡巴吉天颂恭光大并由直贡噶举传承的佛陀精髓教法。后被直贡噶举派吸收成为不共护法。直贡噶举认为她是佛陀教法的大护法,她是金刚瑜珈女,亦即诸佛智能和事业的化现。她是诸佛之圣母,五方佛部空行们的慈悲身显现。 此幅唐卡主尊为阿企母佛,居唐卡中央,白色身,一面二臂,头戴宝冠,面生三目,现寂忿相,左手高举法鼓,左手捧着盛满珍宝的嘎巴拉碗,衣装华丽,衣纹飘飞,在身躯扭动的姿态中展示了动静之美!脚踏外道立于莲花月轮之上,莲瓣层层叠叠,宽大饱满,初出水面争相绽放!佛母身后为椭圆形背光,边缘饰以整齐的火焰纹,如燃烧一般富于动感,又似开放的花瓣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勉塘画派创始人,勉拉•顿珠受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之邀在扎什伦布寺措钦大殿里所绘制的一组壁画被认为是扎什伦布艺术的发端,遗憾的是这些作品俱已失传被毁,扎寺仅存的作品也因年代过久,被油灯的油烟熏黑,几乎不能辨认。2015年的7至8月期间,西藏自治区文物部门在萨迦寺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由唐卡普查组与寺管会共同发现的一幅勉拉•顿珠大师在世期间亲自绘制的唐卡(图一)。此幅主尊佛为释尊释迦牟尼佛和舍利弗、目犍连师徒三尊的丝质唐卡,其藏文铭文明确了此幅唐卡的材质是绢丝,绘制者正是勉唐的创始人勉拉•顿珠加措。唐卡中的细节更是揭开了扎什伦布寺艺术的来源,可以看到此唐卡主尊身形装束,开脸甜美俊秀,有很重的尼泊尔遗风。最为重要的是主尊身后的背光,由圆形头光和舟形身光相连而组成,外缘饰以整齐的火焰纹,其样式与本幅唐卡主尊的背光以及清宫旧藏的诸多扎什利玛造像基本一致(图二),单就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勉拉顿珠、扎什利玛和本幅唐卡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幅唐卡主尊头顶天界为六世班禅大师,其左手托经书、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跏趺坐于卡垫上,左右两侧放置放置着阿底峡大师样式的噶当塔和滤水囊、锡杖。周围是佛母的四位眷属,她们身形婀娜,姿态妖娆,安住在熊熊烈焰之中,各尊都细细刻画,造型质朴,线条勾勒简洁明快,把整幅唐卡的构图遍布的十分饱满和谐!唐卡背面有藏文书写的题记,大意为:此幅唐卡由上下两世班禅圣血绘制,结合唐卡中六世班禅的形象来看,题记中的上下两世班禅应是六世班禅和七世班禅,来源殊胜! 整幅唐卡中心突出、左右对称、布局严整有序。按色彩来分,此唐卡属于黑卡,以黑色为基底,用线条勾勒,点缀少量色彩或象征性的晕染出人物和景物的主要结构及明暗,意趣神秘而深沉,这就是藏传佛教艺术中与彩绘唐卡一脉相承,而又自成一体的绘画形式—黑唐卡,藏语称“那唐”。忿怒相神祇的绘像乃借由表达怖畏来彰显密教教法对于排除成道路上一切障碍之力量,而黑唐卡的流行缘起来自于唐卡画师在描绘忿怒相本尊时如何在平面空间中创造出更具有张力和隐秘力量的视觉效果,以传达本尊特别是密宗护法神所具有的无上力量。这些神灵的形象具有原始粗朴、威猛雄强、神秘深沉等诸多特点,从而能以强大的威慑力达到弘传教义、护持佛法、维系神权之目的。因此,黑唐卡成为藏传佛教艺术中偶像崇拜必不可少的庄严法器。 此幅唐卡尺寸较大,主尊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动中有静、刚柔相济,颇具阳刚之美;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装饰味很强,样式独特,刻画精致绝伦,纹样繁密华丽,令人叹为观止。而且本幅唐卡背后有着极为殊胜的题记,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幅用到了两世班禅圣血所绘制的唐卡,为艺术收藏和宗教修持、研究的佳品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