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铜嵌银眼毗湿奴像 收藏


拍卖号:6076

尺寸 :H20cm

估价 :RMB:900000-1500000

成交价:RMB:1,472,000

来源 :

拍卖描述

撰文: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雅静 这是一尊制作于克什米尔的四臂毗湿奴像。克什米尔在我国古籍中被称为罽宾、迦湿弥罗等,东与我国新疆接壤,西邻巴基斯坦,南接印度,北与阿富汗毗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克什米尔曾是古印度思想的交汇之地,佛教和印度教都在此地得到发展。克什米尔的佛教,也曾经推动了汉藏佛教的发展。公元5-7世纪,许多克什米尔僧人到汉地传教译经,为大乘佛教的传播推波助澜。公元10世纪开始,克什米尔与藏西佛教联系紧密,开启了藏西佛教艺术发展的新篇章。克什米尔不仅是佛教传播的重要中转站,也是佛教艺术的重镇,从7世纪开始,克什米尔成为佛教美术的中心之一,史料记载这里曾经制作了大量造像,包括大型的贵金属造像,只是由于历史上战火纷飞,王朝更迭,大部分作品或被毁坏,或被重新熔铸,因此保存至今的作品尤显珍贵。 克什米尔造像饱满圆润,人物躯体充满张力,肢体壮硕,比例偏矮壮。造像多用黄铜,表面不鎏金,使用多种铜质的原色,制作出多彩的效果。克什米尔造像喜爱用连珠纹做装饰,造像的眼睛与白毫经常嵌银。佛教造像当中,除了大乘佛教的佛、菩萨像,还有许多密教题材,如多臂的密教观音、金刚萨埵、忿怒金刚手、度母、文殊金刚等。由于历代国王几乎都信仰印度教,因此克什米尔也有大量印度教造像存世。 毗湿奴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被视为维持宇宙的力量,与创造者梵天和毁灭者湿婆并列。传说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身上沉睡,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每当宇宙循环的周期一“劫”之始,毗湿奴一觉醒来,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毗湿奴反复沉睡、苏醒,宇宙不断循环、更新。毗湿奴有着多种多样的形象和上千个名号,化身主要有十种,四臂像是最常见的形象之一,四只手分别持有海螺、轮、杵与莲花。海螺代表五大元素与生命的起源,轮象征运动与更新,杵象征本初的智慧与个体的存在,莲花象征着运行和维持宇宙的力量。 这尊毗湿奴造像为典型的克什米尔风格,尊神面部呈饱满的椭圆形,五官分布较满,弯眉高鼻,嘴唇圆润,杏仁状的大眼睛嵌银,直视前方,中央凹陷的圆孔示意瞳孔。毗湿奴头戴三叶宝冠,发髻顶端有圆形花朵装饰。宝冠花叶为半月形托举花朵的形状,边缘以连珠纹饰带固定于额上,于两耳侧面系花结,飘带垂至肩头,类似样式的宝冠在克什米尔地区十分流行,或华丽或朴素,细节各有不同。毗湿奴耳侧装饰圆形小花,并以大的圆形花朵为耳铛。脖颈上佩戴连珠穿成的颈饰,正中缀有三叶花。从左肩至右胁佩戴细细的圣线,脐下围绕绳纹细腰带,正中装饰圆形花朵。毗湿奴下着多提,宽衣带系于胯上,双腿上的衣纹呈平行线,正中垂下的S形衣缘富有装饰感。毗湿奴直立于方形束腰台座上,身披粗大的璎珞,从身后垂至脚踝。 毗湿奴像四臂,上面两手持海螺和莲花,下面两手于体侧抚摸两侧小像头部。这两尊小像为毗湿奴武器的人形化现,头与上身斜向主尊外侧,与毗湿奴直立的姿态形成对比,是毗湿奴像常见的表现形式。毗湿奴像旁侧的小像性别,与武器名词的词性一致,例如杵或棍棒的梵文为gadā,为阴性名词,那么杵在图像中一般会被人格化成为一位女性,圆轮的梵文cakra为中性名词,那么象征圆轮的人物就会被塑造成为一位男性形象。这尊毗湿奴右手的小像手握短棒状物,为女性形象,应为毗湿奴的持物杵,毗湿奴左手下的小像,通常头后有类似头光的圆轮,显示其为圆轮之化身,而这尊小像双手合十,头上并无明显的圆轮形状,但参考同类造像及配置,推测此应为毗湿奴武器圆轮的人格化。毗湿奴两足间有一小像,为丰乳细腰的女性形象,双手托举毗湿奴两足,此为地天(Pṛthivī),常见于克什米尔造像当中。毗湿奴立于多重边沿的束腰方台座,台座上面一侧有流,为印度教常见的约尼(yoni)形,象征着母体和子宫,是一切创造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