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传入西藏之时,西藏基本处于佛教文化圈的包围之中,与其接壤的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以及汉地等地区的佛教文化,至少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与佛教文化相伴相生的佛教艺术,在这些地区也都发展出个性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与宗教发展的需要,西藏的佛教艺术必然从各种外来风格中不断选择和尝试,受到来自周边地区佛教艺术的巨大影响。 这件莲花手菩萨像显示了多种风格相混合的样貌,是典型的西藏风格未成熟之前的造像特征。莲花手菩萨身材健壮,比例协调,双腿直立,右腿笔直站立。胸腹起伏的肌肉与饱满强壮的双腿有波罗遗风,但人物姿态和肌肉的刻画显得放松,缺乏波罗时期特有的紧张感和力量感。从莲花手菩萨像的背后,可以清晰看到尊像的肩膀、腰、臀与双腿所显现的S形曲线,更具轻松柔美的气质。 菩萨额头宽大,面部方圆,似连非连的眉毛,微微上挑的眼角,依稀可见波罗风格的影子,但眼睛、鼻子和眉毛等五官比例却不像波罗艺术夸张和突出,显示出更加温婉自然的风格。头上的冠叶有兽面衔卷草纹装饰的三片花叶,镂空的雕刻,精巧华丽。宝冠两侧装饰圆形花朵,外侧系有扇形花结,两侧垂下的缯带在耳侧又向上翻卷,形成富有动感的装饰效果。耳垂上佩戴大的连珠圆环,几绺头发搭在肩部。菩萨的项链还依稀保留着波罗时期的特色,由粗大的花鬘构成主干,等间距垂下小的花苞状饰物,这种样式常见于波罗时期菩萨佩戴的颈饰。菩萨下着多提,贴体的衣物似一层透明的薄纱,覆盖在菩萨双腿上,大腿上錾刻的花朵纹样鲜明华丽,小腿两侧的下装边缘填补了双腿之间和外侧的空隙,与造像头部和上身华丽的装饰构成平衡感。菩萨身体两侧原本应有莲花枝蔓,这种处理手法常见于早期藏传佛教造像。 整体来看,此像体型较大,在保存至今的早期造像中为数不多,从侧面观赏身形宽厚,体量感极强。造像以朴实的手法表现了华丽的衣装,工艺有稚拙之感,与西藏早期像有诸多类似之处。从造像样式来说,出现了多种风格的杂糅,反映了这一时期,西藏学习外来风格,逐渐形成自身特点的过程。因此,这尊菩萨像为典型的西藏早期造像,从工艺、图像和风格上均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尤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