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2世纪印度帕拉王朝在东印度形成了佛教艺术风格,该王朝的佛教及其艺术经由尼泊尔传入西藏,与西藏传统的审美和工艺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造像艺术风格,这就是帕藏风格。帕藏风格的形成是公元10-12世纪期间西藏与东印度帕拉王朝密切交流的结果。其中有两次重大历史事件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印度高僧阿底峡入藏弘法,公元11世纪前半叶,古格王朝请他入藏,他于1040年动身,1041年至尼泊尔,1042年抵达古格王朝,弘法三年后又于1045年由弟子仲敦巴请至卫藏弘法,直至1054年圆寂于卫藏聂塘;一是伊斯兰族入侵使东印度王朝灭亡事件,佛教徒被迫出逃,不少转道至西藏,这样不仅促进西藏后弘期佛教的复兴,也带来了东印度佛教艺术的成果。 此尊造像为菩萨装束,头戴宝冠,高束发髻,额宽颐丰,双眉上挑,眼睑尖长,佩饰耳珰、项链及臂钏。上躯袒露,左肩斜披珠链。腰缠璎珞腰带,臂间的飘带亦自腰间自然垂落,纹褶富装饰性也具写实性。左右手均下垂施与愿印,牵乌巴拉花茎,上绕至肩,绽开于耳际。身体略呈三折枝式,双足并立于须弥座上。身后头光、身光一体相连,呈长窄的拱门形,边缘凿刻火焰纹,艺术表现力极佳,这尊带有强烈帕拉风格的雕像很可能是来自印度东北部的工匠在西藏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