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号:3071
尺寸 :H29cm
估价 :RMB:1,100,000-1,600,000
成交价:1,817,000.00
来源 :来源:比利时贵族旧藏,1960年 J.Van Goidsenhoven Gallery 递藏。
清代诸位帝王中,对藏传佛教的信奉以乾隆朝为最,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修建了不计其数的大小佛堂,其中供奉着大量造像。每逢其本人或皇太后生辰,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寺庙整修和建设,造像的数量动辄过万,其他各种法器、佛经之数量也是惊人之多。由于数量众多,有时为了满足同一类宗教殿堂供奉的需求,并维持其整齐和统一,导致一些作品在风格上略有程式化之嫌。但与此同时,皇家大规模的物资投入与宗教热忱,也促使此时大量造像精品的出现。这件骑犼观音像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题材上来说,都堪称乾隆时期难得的精品。 此观音像脸型圆而饱满,头束染蓝高髻,戴五叶十字花形宝冠,弯眉大眼,上眼睑微微下垂,俯视的眼神表达出遍观众生与慈悲沉静的神态,脸颊圆润,嘴角上弯。脸部线条柔而不弱,细而劲利,塑造出精致美好的五官。观音菩萨双耳饰垂肩的圆形耳铛,下缀花叶,宝冠上的缯带在两肩后侧向上翻卷呈S形,是乾隆时期造像常见的特征之一。菩萨胸前垂挂颈饰和璎珞,左肩至右胁斜披仁兽皮,系于腹前,表面以短细的阴线錾刻出皮毛质感。左腿盘起,右腿屈膝立于台座,呈放松的轮王坐姿,优雅的动态中体现出微妙的平衡。右手搭于右膝,左手呈按压台座的姿势,指尖微微翘起,优美灵动。观音坐于犼背上承托的单层仰莲台座,多层莲瓣小巧精致。下方的犼形似狮子,四肢呈行走姿态,仰头回望观音,威猛有力又憨态可掬。犼的四足踏长方形覆莲台座,上沿饰以细密的连珠纹。 从风格判断,这是一件典型的乾隆时期作品,与现存许多带有“大清乾隆年敬造”的作品风格如出一辙。人物比例协调,姿态优美自然,采用鎏衣不鎏肉的手法,造像面部与身体裸露处原来泥金,现已大部剥落,露出黄铜质地,衣饰与狮子通体鎏金,色泽明亮厚重,表面处理光洁温润。饰物上嵌小粒珊瑚和松石,在大面积的金色中点缀出丰富的色彩。莲瓣随台座形状分布均匀,莲瓣饱满细长,加之厚重的鎏金,呈现流光溢彩的美感。菩萨衣缘与犼背正中覆搭的织物上,錾刻细腻华丽的莲花纹样,凸显了制作的精细程度。造像整体的工艺处理一丝不苟,在乾隆造像中堪称难得的佳作。 在题材上,这尊像体现了乾隆时期汉藏兼容的特点。藏传佛教中骑狮的观音,常见狮犼观音,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身侧有缠绕白蛇的三叉戟,与治愈疾病有关。而骑犼观音多见于汉地,常与骑狮的文殊、骑象的普贤合称“三大士”。这一汉传佛教美术题材出现在乾隆时期的宫廷风格造像中,体现了此时造像题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通常来说,汉传佛教中骑狮或犼的菩萨,以文殊和观音居多,判断此菩萨身份的标志,在于其左肩披搭的仁兽皮。据说仁兽形似山羊而略小,心性慈悲,常救人于危难。在佛教造像中,仁兽皮常出现于以慈悲著称的观音或弥勒菩萨的左肩。弥勒菩萨没有骑狮或犼的造型,所以此像为观音无疑。关于狮与犼,并无文献说明应该如何从外形上区分,民间有“低头狮子抬头犼”的说法,但在现存造像中并不一定,例如清代梵华楼的佛像中,一些低头外形似狮的坐骑,题记中依然称其为“犼”,犼通常被认为是观音的坐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