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江东巨眼”华夏旧藏。[1] 2、明代文徵明经手具眼。[2] 3、良渚文化玉琮。[3] 4、原盒“三代器琮考”题款。[4] 华中甫和文徵明的玩物 与别的少年天才不同,明代大师文徵明,长到七岁时,还不能说话。直到十一岁时,文徵明才学会说话完整,才开始真正上学。[5] 据言,近弱冠之时,还因为字写得差,被老师训斥,其书写得到最低等的评价。 到八十八岁时候,文徵明为他的朋友作一卷绘画,并以小楷题上铭记。书与画之惊艳,令人很难想象他早时的愚钝。这卷绘画,名为《真赏斋》。真赏斋,光绪丁酉年《泰伯梅里志·卷六·第宅》(日本早稻田馆藏)载:真赏斋,在鹅湖东沙泾,明华夏所构,以藏古书画彝鼎。[6] 华夏,字中甫,为明代中晚期鉴藏巨子。交游极广,其朋友圈几乎网罗同时代所有知名文人;早年更是曾师事王阳明,是这位心学宗师的学生。按照《无锡金匮县志》中所述:与文徵明、祝允明辈为性命交。[7] 即是说,华夏和文徵明等人,有着过命交情。 他们之间的情谊显然不浅。事实上,除了八十八岁时所作,文徵明在八十岁时,亦曾作画《真赏斋》。这两卷《真赏斋》,至今仍存。[8] 题记分别为:“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徴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嘉靖己酉秋,徴明为华君中甫写真赏斋图,时年八十。” [9] 华夏博学好古,时人誉其品鉴,推为:江东巨眼。收藏绘画法书鼎彝玉器极富,建真赏斋。[10] 文徵明尝言之:寄情高朗,弗滞勿移,是曰真赏。[11] 对于这位挚友,文徵明毫不吝啬的给出最高赞美。 这件玉琮,即出自真赏斋旧藏,配有原装木盒,木盒上刻有铭文:“《三代器琮考》:古帝王有六瑞之玉,苍璧祈天,黄琮祈地,青珪设东方,白琥设西方,赤璋设南方,玄璜设北方。此琮亦六瑞之一也,高汉尺一寸八分,宽二寸八分,四方形式,中一圆洞,上下错刀四围花纹,细如发丝,全体斑驳陆离,一种古厚之气扑入眉宇,可称为无上上品,其为三代之器无疑矣,诚希世之珍也。无锡华氏小真赏斋藏。” 玉琮为良渚之制。玉琮形制,呈外方内圆的柱形, 似方柱套在圆筒的外面, 圆筒内空,上下贯通。琮,见于《周礼》等古籍。《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这样的形制特征,在玉器之外,几乎找不到与之完全一致的对应物。[12] 玉琮意义有多种解释,后世则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认为璧和琮象征着天圆地方,是重要礼器。 此琮呈端正方柱状,内圆外方,器表打磨光泽规整;边角端正,棱线轮廓分明,深浅交杂的赭黄至赭红色玉,大部分沁作灰白色,沁色柔美,古朴非凡。其精细的打磨与高明的工艺,给人神秘的美感;其风格与特征即具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之玉琮造型。形优美硕,制作精确,法度严谨,色泽古朴而凝重,予人浑厚质拙,淳巧天成的审美,似如同壮美的自然景观一般。 玉琮被认为有更新、促生、回归、通天之功能。[13] 这件玉琮虽无繁复之饰,却有行云流水般之棱线,其等级之高想见。其美轮美奂的优美形态,令整体美感刚柔相济,千万年的光芒折射仿佛在一瞬间。 无疑,玉琮等上古器物,自宋代以来,已经进入到文人的视野中。于明人而言,对玉琮的追逐自不在话下。这件玉琮,自是曾在明代江南的文人圈中流转,亦或曾由文徵明等文坛巨子经手。实际上,文徵明、文嘉父子,时常出入华夏家中。[14] 为华夏的收藏掌眼。[15] 可以说,江东巨眼威名,是在文氏家族的帮助下,相互交织成就的。 文徵明充当着华夏鉴藏事务顾问,为他的藏品把握次第,以及考订鉴别;乃至主动为华夏搜罗美好之物,还不同给予指点,充当着亦师亦友角色。对于这样的角色,文徵明也毫不讳言,详细地将之记录在藏品的跋言当中。[16] 甚至可以遥想,此玉琮亦曾在文徵明的手上盘桓过。 从玉琮,到华夏的收藏,再到文徵明的绘画,进入到明代的长物志,正是为了追溯真赏之内涵,一种被宋、明文人视为好古敏求的博古世界。正如当艺术史家投身研究一件或一系列作品时,他必须把他所认为的这些作品内在含义,与他可能尽量掌握、具有历史关系、具有其它所有文化资料的内在含义,与之对照。[17] 概言之,收藏是一个知识系统、是一个承传系统,所以知识的每一点增加,即是一连串历史之延续。如是,这个延续,便是新世界的创造,便是一眼千年脉络的一部分。 注释: [1] 华夏,字中甫,号东沙,生卒:1494年至1567 年。见华启直《族侄中甫君墓志铭》《华豫庵先生集》卷上,存裕堂木活字本,第96页,1911年。 [2] 此物或经文徵明经手具眼。文徵明为华夏的收藏事务把关,见文徵明《跋华氏续收淳化祖石刻法帖三卷》《文征明集》第1329、1330 页,周道振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转引自唐勇刚《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4年。 [3] 2019年7月6日,良渚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玉琮为良渚文化之代表。 [4] 原盒刻款。《三代器琮考》:古帝王有六瑞之玉,苍璧祈天,黄琮祈地,青珪设东方,白琥设西方,赤璋设南方,玄璜设北方。此琮亦六瑞之一也,高汉尺一寸八分,宽二寸八分,四方形式,中一圆洞,上下错刀四围花纹,细如发丝,全体斑驳陆离,一种古厚之气扑入眉宇,可称为无上上品,其为三代之器无疑矣,诚希世之珍也。无锡华氏小真赏斋藏。 [5] 王世贞《文先生传》。 [6] 蒋晖《器物与文人身份建构——<以真赏斋图真赏斋图>为例》,《档案与建设》,2017年。 [7] 见《无锡金匮县志(二)》卷二十二,第4 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年。另见:杨仁恺先生主编《中国书画》第七章“明代书画”记录:华夏,字中甫,江苏无锡人,著名鉴藏家,和文徵明、祝允明、都穆等著名书画鉴藏家友善,经常过从。他世居东沙,斋名‘真赏斋’,其中贮藏古物金石书画极富。 [8] 两卷《真赏斋》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国博所藏为八十八岁作,上博所藏为八十岁作。 [9] 见刘芝华《<真赏斋图>卷与华夏身份的构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 [10] 苏醒《华夏书画收藏的来源与流向》《收藏家》,2016年。 [11] 文徵明撰《真赏斋铭-有叙》,见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第1303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12] 徐峰《良渚文化玉琮及相关纹饰的文化隐喻》《考古》,2012年。 [13] 同12注。 [14] 刘金库《南画北渡:清代书画鉴藏中心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7至64 页,2008 年。 [15] 李海翔《文徵明父子与华夏家族交往的新史料:文徵明父子致华夏家族信札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 [16] 唐勇刚《文征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4年。 [17] 转引,巫鸿《空间的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0页,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