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东巨眼”华夏旧藏; 明代文征明经手具眼 华中甫和文征明的玩物 与别的少年天才不同,明代大师文征明,长到七岁时,还不能说话。直到十一岁时,文征明才学会说话完整,才开始真正上学。据言,近弱冠之时,还因为字写得差,被老师训斥,其书写得到最低等的评价。 到八十八岁时候,文征明为他的朋友作一卷绘画,并以小楷题上铭记。书与画之惊艳,令人很难想象他早时的愚钝。这卷绘画,名为《真赏斋》。真赏斋,光绪丁酉年《泰伯梅里志·卷六·第宅》(日本早稻田馆藏)载:真赏斋,在鹅湖东沙泾,明华夏所构,以藏古书画彝鼎。 华夏,字中甫,为明代中晚期鉴藏巨子。交游极广,其朋友圈几乎网罗同时代所有知名文人;早年更是曾师事王阳明,是这位心学宗师的学生。按照《无锡金匮县志》中所述:与文征明、祝允明辈为性命交。即是说,华夏和文征明等人,有着过命交情。 他们之间的情谊显然不浅。事实上,除了八十八岁时所作,文征明在八十岁时,亦曾作画《真赏斋》。这两卷《真赏斋》,至今仍存。题记分别为:“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征明着并书,时年八十有八。”“嘉靖己酉秋,征明为华君中甫写真赏斋图,时年八十。” 华夏博学好古,时人誉其品鉴,推为:江东巨眼。收藏绘画法书鼎彝玉器极富,建真赏斋。文征明尝言之:寄情高朗,弗滞勿移,是曰真赏。对于这位挚友,文征明毫不吝啬的给出最高赞美。 这件玉琮,即出自真赏斋旧藏,配有原装木盒,木盒上刻有铭文:“《三代器琮考》:古帝王有六瑞之玉,苍璧祈天,黄琮祈地,青珪设东方,白琥设西方,赤璋设南方,玄璜设北方。此琮亦六瑞之一也,高汉尺一寸八分,宽二寸八分,四方形式,中一圆洞,上下错刀四围花纹,细如髪丝,全体斑驳陆离,一种古厚之气扑入眉宇,可称为无上上品,其为三代之器无疑矣,诚希世之珍也。无锡华氏小真赏斋藏。” 玉琮形制,呈外方内圆的柱形,似方柱套在圆筒的外面,圆筒内空,上下贯通。琮,见于《周礼》等古籍。《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这样的形制特征,在玉器之外,几乎找不到与之完全一致的对应物。玉琮意义有多种解释,后世则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认为璧和琮象征着天圆地方,是重要礼器。 此琮呈端正方柱状,内圆外方,器表打磨光泽规整;边角端正,棱线轮廓分明,深浅交杂的赭黄至赭红色玉,色泽柔美,古朴非凡。其精细的打磨与高明的工艺,给人神秘的美感。 这件玉琮,自是曾在明代江南的文人圈中流转,亦或曾由文征明等文坛巨子经手。实际上,文征明、文嘉父子,时常出入华夏家中,为华夏的收藏掌眼。可以说,江东巨眼威名,是在文氏家族的帮助下,相互交织成就的。 文征明充当着华夏鉴藏事务顾问,为他的藏品把握次第,以及考订鉴别;乃至主动为华夏搜罗美好之物,还不同给予指点,充当着亦师亦友角色。对于这样的角色,文征明也毫不讳言,详细地将之记录在藏品的跋言当中。甚至可以遥想,此玉琮亦曾在文征明的手上盘桓过。 从玉琮,到华夏的收藏,再到文征明的绘画,进入到明代的长物志,正是为了追溯真赏之内涵,一种被古代文人视为好古敏求的博古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