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镇铜铸而鎏金,铸造童子牧牛。牛四肢或蜷或跪,趴卧于地,牧童趴伏于牛背上,梳一小髻于头顶,宽额饱满,脸庞丰腴,情趣盎然,童真无邪,自然而真实。整体錾刻精细,人物衣饰、牛的骨骼都有细致表现,细腻生动,韵味独具,尽显天真烂漫的村野气息。 宋元时“童子牧牛”开始多见于文房用品图样之中,如砚滴、笔架等,多为瓷制,尤以龙泉窑烧造的砚滴最为新颖别致,此多为士大夫受禅宗盛行影响之印证。宋代禅宗故事常“以牛说法”,即将君子调养心性、寻道悟道之过程比喻为“童子牧牛”,羁縻驾驭皆出于自身自觉。至明清时期,文房书斋中童子牧牛、和合戏牛一类铜制、玉雕摆件更为常见,以其寓意吉庆,意趣清新,渐为常见文房主题纹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