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一种石灰炭,有水、旱两种,有宛转险怪之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太湖石原产于苏州洞庭山太湖水中,为经典观赏石。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因其透出的无穷意蕴和境界为古人倾倒,故深受古代帝王和文人雅士之爱。 此太湖赏石色泽黄白,孔洞缠连,「瘦、漏、皱、透」,石之四性皆有之。整体天然成型,犹如“仙人乘槎”,器形巧妙,意境悠远。配有红木底座,仙人海上泛舟,逍遥自得。此赏石形、意俱佳,实为案上雅品。 “仙人乘槎”这一题材古老有趣,本出晋代张华《博物志》,至迟在宋代与张骞问河源故事相混合。元明时期,张骞泛槎已是熟典,如博望槎、汉使槎等,均此类也。故事讲得是张骞出使西域时遇河阻碍,虽溯河而上欲寻源头,未料却达仙境,遇牛郎织女,并赠织布机上压布石条一块。后世以“仙人乘槎”喻“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反映了先民成仙升天的美好愿望和奇思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