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鎏金道教人物像 收藏


拍卖号:6072

尺寸 :H31cm

估价 :RMB:1500000-3000000

成交价:RMB:3,277,500

来源 :

拍卖描述

道教从明初开始就得到明皇室的扶持,著名道士也受到优待。明太祖朱元璋时,道教领袖张正常受封品秩正二品的正一嗣教真人,又多有征召高道入朝为官的举动。明成祖朱棣时,极力崇奉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观群。仁宗、宣宗也都崇奉道士,至宪宗时对道士崇奉更甚之前,道士加号真人、高士的不可胜数。至明世宗,对道教的尊崇和礼遇更为突出,道教的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穆宗继位后,采取了一些限制道教的措施,但对真武大帝仍很尊崇。之后的明神宗亦痴迷道教,神宗之后,明光宗因服丹药仅在位一个月就驾崩,明熹宗亦崇道。明思宗起初信奉天主教,后亦甚崇道。终明一代,近乎所有皇帝都尊崇道教。 有明一代,皇家修建了许多道观,并且配备了完整的造像。例如,明成祖朱棣在京城营建了关公庙、天坛和天将庙等,还在内宫建有玉皇殿,供自己和内宫中人奉祀。正统初年,英宗朱祁镇重修北京洪恩灵济宫,完工后,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撰写《御制东岳庙碑》,碑文记载:“乃诏有司治故地于朝阳门外,规以为庙。其间东西左右特起如殿者四,以居其辅神之贵者,皆肖像如其生。” 因需求而制作佛像和道像,明代官方专门设立造像机构,称为“佛作”,隶属于“御用监”。明人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载:“御用监,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犹总理也。有典薄、掌司、写字、监工。凡御前所用围屏,摆设,器具,皆取办焉。有佛作等作。”御用监佛作是专门铸造造像的机构,朝廷十分重视宗教器物的制作,给予人才、物力资源的强力支持。这里的工匠多是从各地举荐而来的有特殊技艺者,他们在官吏的监督下,依据宫廷的要求和严格的度量仪轨统一制作造像,选材用料考究,制作规范精细。“御用监”不止制作佛像,始建于嘉靖三十四年的正一观,在万历八年时,神宗朱翊钧同皇太后、皇后等各赐银重修,规模比较宏大,正殿就需要五间,来祭祀祖天师、王、赵二真人,必须是鎏金铜像,这些造像大概率出自御用监之手。 此尊道教造像为一女性尊神,从形象应为碧霞元君。在明代,碧霞元君得到了朝廷的封号。泰山顶上的“昭真观”被扩建,并由朝廷赐匾额“碧霞灵应宫”。明神宗时,皇太后传谕发帑金修涿州碧霞元君庙。这样在皇朝的支持下,涿州娘娘庙建成。在皇太后的直接干预之下,涿州娘娘庙成为香火最盛的地方。北京城中其他地方也大量建设娘娘庙,碧霞元君的信仰开始在北方地区兴盛。在明代皇帝与皇室的大力提倡下,成为占据国家正统地位的神,成为在北方地区势力最大的女神。明代京城内外的碧霞元君庙,见于文献记载的多为皇室与官员所建,且遍及城市各处。明代京城中碧霞元君庙的称呼有:娘娘庙、天仙庙、天仙庵、护国洪慈宫、普济宫、碧霞元君庙、泰山行宫等。 碧霞元君造像铜铸鎏金,顶束高发髻,广额丰颐,面相丰满圆润,细眉修长,眼睑低垂,樱桃小口,神情古雅庄严,流露出恬淡宁静与聪慧之情。耳垂圆珰外罩双领大衣,胸前如意形璎珞,内着长裙,前衣结带,垂褡自然,衣纹流畅写实,用简练的线条充分表现出衣物的质感,写实技法高超。双手于腹前结手印,衣裳下缘翻卷边角起,绣靴隐显,神态自若,似俯视众生,端庄而祥和。整像造型比例协调,工艺技法娴熟,线条精炼,注重神韵的表现。此尊造像与首都博物馆所藏的“大明崇祯辛巳年虔命御用监恭造”款铜鎏金韦陀像在装饰和开脸有诸多相似之处,宫廷气息浓重,确属不可多得的道教造像精品,艺术造诣和收藏价值颇高。 碧霞元君作为女性神灵,在对其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渗透着人们传统的“以德为美”的女性审美倾向。中国历来除了对女性的容貌之美进行描述之外,更加注重女性的精神道德之美,碧霞元君之所以成为人们代代相传和信奉的神灵,主要原因在于她与民众的风俗习惯、世俗生活追求相联系,是智慧的化身,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审美“尚德”、“尚柔”的倾向。碧霞元君现在是泰山地区的象征符号,也是家喻户晓的神灵形象,其艺术符号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碧霞元君神像,是具有宗教色彩的神灵造像,既充满着庄重和神圣之美,也体现着母性和阴柔之美。同时,关于她的民间传说流传甚广,这些民间传说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也体现出碧霞元君所具有的道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