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艺术中,无论绘画还是雕塑,半数以上的作品是成套制作的。比起单独的绘画或雕塑,成套的作品能够讲述更多的故事,传达更多的信息。即使是一套绘画中分离出来的个别画幅,依然能够识别和推测整套作品的题材或内容。此套唐卡表现的内容是西藏经典宗教人物与无量寿佛的组合,主尊上下和身体两侧有多位菩萨,画面四周以棋格式排列,满绘无量寿佛两百余尊圣象,预示此组唐卡为“祈福消灾”而作。 第一幅为宗喀巴。宗喀巴(1357--1419年),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显密教法10年,16岁入藏深造,得大师指点,佛学精进,显密兼通。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本,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其代表作。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创办了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了甘丹寺,标志格鲁派体系的形成。后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 主尊宗喀巴居于画面正中,头戴桃形帽(又称通人冠),面形圆润,神态安详,左手横置腹前托宝瓶,右手上举结说法印,双手手心各牵一枝莲茎,莲花盛放于双肩,常规形象左右肩花上分别置经书和宝剑,此为宗喀巴大师为文殊菩萨化身的标识,喻其智慧无两。此处右侧为白度母,左侧为顶髻尊胜佛母,两者和无量寿佛合称为“长寿三尊”,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供奉组合。身着僧坎、僧裙和袒右肩袈裟,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身后有圆形头光和身光。周围花团锦簇,生气盎然。画面四周以棋格式排列,满绘长寿佛334尊圣象,预示此件唐卡为祈寿延年而作。唐卡中心主尊宗喀巴大师及周围的长寿佛皆以金汁细绘,显得大气恢弘。 第二幅为唐东杰布。唐东杰布是藏传佛教香巴噶举派的高僧,也是藏戏的鼻祖。据说,大师因看到藏族民众交通不便,就组织了七位年轻姐妹在藏区表演戏剧筹集修桥资金,最终为民众修建了数十座铁索桥,被藏族民众赞誉为“铁桥活佛”。唐东杰布一生为西藏交通的开拓,为藏戏的创立、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人们用各种形式歌颂他,纪念他。 此幅唐卡中,唐东杰布居于画面正中,呈现大成就者样貌。大师头束发髻,白发披散于肩后。面庞方圆,额头高广,双目直视前方,神情庄严肃穆,蓄有络腮胡须。左手结禅定印与身前,上有鲜花盛开的长寿瓶。右手中持有铁索。双腿结跏趺端坐,下置莲花宝座。唐卡中心主尊及周围的长寿佛皆以金汁细绘。 第三幅唐卡表现的主尊是无量寿佛,他既能保佑众生对延年益寿的只求,又能接引善良的众生死后脱离轮回之苦往生美好的力了世界。唐卡中主尊一面二臂,身金色,盘发成髻,戴五佛宝冠,上披天衣,下着绸裙,身佩璎珞珍宝,具足报身佛种种庄严,双手结定印于双膝上,手心托长寿宝瓶,两足以金刚双珈跌坐于莲花月轮上。唐卡中心及周围的诸像多以金粉绘制。 此三幅唐卡整体构图规范,四周虽然千佛一面,小如鸡卵,但勾描精准,色彩靓丽和谐,有庄严神圣的意蕴和典雅精细,整一协调的装饰效果。主尊身体挺拔,肌肉健硕,四肢修长,衣饰流畅,凸显主尊伟岸的同时,对周围334尊方寸小佛亦细细勾勒,画工一丝不苟。唐卡满工,却前后层次分明,不觉拥塞,可见画师绘画艺术功力之深厚,三幅唐卡金色之灿然,用料之奢华,应为西藏宫廷所作。历经数百年,许多成套的绘画早已分散,一些作品由于火灾、水浸、昆虫和鼠害的破坏而损佚,此套三幅流传至今品相完美,没有丝毫损坏,极为难得,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与宗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