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的覆灭,导致尼泊尔成为西藏佛教艺术的重要源泉。15世纪的卫藏地区,尼泊尔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藏。在如今的卫藏地区,我们有幸能够看到的早期寺院雕塑遗存,多为15世纪前后的作品。在佛教艺术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之后,终于形成了既有尼泊尔特点,又有西藏本土特征的雕塑风格。 此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常见的标准形象。佛像头饰螺发,头顶肉髻高隆,髻顶安宝珠,大耳垂肩,脖颈处刻有三道蚕节纹。面形圆润,两颊隆满,额部高广,双眉上挑,眉间有白毫相,双目低垂,隆准小嘴,下颌圆凸,生动表现了佛陀不同凡俗的庄严和寂静的圆满法相。上身着袒右式袈裟,下身着僧裙,衣质薄透贴体,完全采用古印度萨尔纳特式表现手法,仅于领口、袖口和小腿处刻画出衣边,突出躯体的自然起伏和变化,衣缘上刻有精美的缠枝莲纹饰。躯体浑厚,身姿挺拔,两肩圆满丰腴,身躯及四肢肌肉圆实柔软,看上去雄健有力,气势非凡。跏跌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左手置双膝上结禅定印,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表现的正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势和形象。莲座为双层束腰式,造型大气,雕刻精致细腻,它的整体呈梯形,宽而平的双层莲花瓣上下对称分布,莲座的上下边缘又以连珠纹装饰一周。整体造型大方,气势雄健,做工精致,法相庄严,体量硕大,品相完美,体现了极高的雕刻艺术水平,堪称一件造型精妙的古代雕塑艺术珍品。 此像在尼泊尔佛教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西藏本土的审美元素,展现了15世纪西藏中部地区佛像艺术的辉煌成就。佛像脸型宽扁,额头宽阔,眼睛细长,五官稍微集中,显示出强烈的尼泊尔影响。西藏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造像身躯的结构和整体的造型上。如造像身躯一改早期粗短挺拔、脖颈或短或长的形式,变得匀称合理,符合人体的正常比例,就显露了西藏本土对佛像形体与量度的自我认知;莲座的造型及莲瓣的形制,美观大方,不同于此前印度与西藏的样式,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独特创造;温和的面相、丰腴的躯体、柔软的肌肉等表现,也明显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与追求。此尊释迦牟尼成道像为这一风格融合中的典型代表,整体气势威严庄重,为同时期造像中体量大且工艺精湛之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